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广泛,有着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,造就信徒无数,也留下了玄奘西行、鉴真东渡的传奇事迹。
同时,佛教文化更为我国留下了龙门石窟、乐山大佛这样的壮观景点,而其中的少林寺更是成为了一代传奇,是中外有名的地点,也是中国功夫一块响亮的招牌。
虽然有着这些功绩,但佛教徒的名声却在民间越来越差,甚至被和骗子画上了等号,这是为什么呢?
除了和主流信仰不同之外,这种情况形成的最大的原因,就是因为有一大批人借着佛教的名头包装自己,成为“假和尚”、“假大师”。
他们非但不具备虔诚的信仰,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,四处招摇撞骗,令人厌恶,也把真正的佛教徒拖下了水,使人们见到和尚便敬而远之。
2022年2月13日,一段与和尚有关的视频在网络上开始疯传。视频画面显示几名“和尚”、“尼姑”穿着佛教的服饰,围坐在酒店的饭桌旁。
随后,一名似乎是这群人领导的“和尚”发话,开始给所有人分钱,并要求所有人“千万别拍照传上网!”。不过看来这群人里还是有人不听话,导致了视频的流出...
由于该视频宣称画面中的人都是五台山当地的和尚、尼姑,而五台山又是我国出名的佛教圣山,该视频迅速引起强烈反响,并被舆论冠以“五台山和尚骗钱”迅速传播开来。
2月14日,五台山佛教协会在信众的反映下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,迅速展开调查。经过缜密的调查,佛教协会却发现,视频中的人根本不是当地僧人!
得到调查结果的协会立刻向警方报警,希望警方能抓到这些不明人士,还五台山当地寺院一个清白。
同时,该协会还在网络官方账号上对情况进行了说明,希望网友不要被视频误导,尽力维护当地寺院的声誉,想办法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。
但即便如此,由于协会口中的不明人士还没被抓到,网友自然对公布的信息也不是十分相信,该事件还是无可挽回的对当地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。
那么,如果视频中的这些人被抓获,他们将面临什么惩罚呢?做一个假和尚犯罪吗?
事实上,虽然假和尚事件层出不穷,但对于这类人如何进行规制,却一直是司法界的大难题,十分棘手。
对于这些“假和尚”似乎很明显属于人们认知中的骗子,因为他们明明不是宗教人士,却假冒宗教人士向人们化缘,卖东西,但他们能否算刑法中的骗子呢?
对于这些“假和尚”假冒身份的问题,之所以难以规制,是因为我们国家每个人都拥有宗教信仰自由,因此即便普通公民没去过寺院,也可以拥有佛教信仰。
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只是一个普通人穿着僧袍走在街上,对于这样的行为自然很难谈得上违法,因为其甚至可能是在进行co's'play,警方自然不能约束这样的行为。
可能有人会认为,如果有人冒充宗教人士身份,自称和尚,明显是利用社会对佛教人士的信任和信仰牟利,又败坏了宗教人士的形象和宗教管理秩序,怎么会不属于犯罪呢?
但应注意到“冒充身份”和“冒充身份借此牟利”是两个行为,仅仅冒充身份很难构成犯罪。
不过只要相关人员冒充身份进行了宗教相关活动,其行为便有法可依了。
根据《宗教事务条例》,如果有人假冒宗教教职人员进行宗教活动,宗教事务部门可以责令停止活动,同时没收其违法所得。
对于上述行为,主要对应的情况,应当是普通人假借身份免费进行宗教活动,如诵经等。而在此过程中的违法所得,应当是当事人主动给予,而非该冒充人员索要或暗示得到。
但在大部分情况下,主要出现的情况有两种。一是当事人冒充宗教人士,利用其他人的信仰卖货或索要香火。
二是当事人虽然不相信其是宗教人士,却被其纠缠难以脱身,只好奉上“香火钱”,购买一些用不到的牌子、香烛。
对于第一种情况,其实和刑法中第二百七十九条的“招摇撞骗罪”形式十分相似,都是为谋取非法利益,假冒身份或职称,进行诈骗,并且损害了相关正常活动。
但由于招摇撞骗罪只规制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情况,因此对于相关犯罪还是会依照诈骗罪来处理。以其诈骗金额和次数,会被处以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。
而对于第二种情况,由于“顾客”并没有产生错误认识,自然也不属于诈骗,其更类似于“强迫交易罪”的情况。
但由于强迫交易罪要求情节严重,现实情况却是假冒人员绝难涉及情节严重的情况。其更多的是以耍无赖的方式对相关人员进行言语上的侵扰,刑法往往对此无可奈何....
对于本案来说,相关人员最大可能还是会被以诈骗团伙处理,依其诈骗金额定罪处罚。
同时,由于该案对当地相关寺院产生了明显声誉受损的影响,因此佛教协会还可以提起民事诉讼,要求这些人员消除影响、赔礼道歉。
对于本案你怎么看?你遇到过假和尚强买强卖的情况吗?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