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字形】甲古篆
【构造】指事字。甲骨文像在臂肘上加指事符号以表示臂肘之义。古文则省去手,直像肘弯以上的大臂形。篆文综合甲骨文和古文,成了象形兼会意字,用以表示从胳膊肘到肩的大臂部分。隶变后楷书写作𠃋与厷。 是“肱”与“肘”的本字。
【本义】《说文·又部》:“厷,臂上也。肱,厷或从肉。”本义指由胳膊肘到肩的大臂。
【演变】厷,本义指 ❶ 由胳膊肘到肩的大臂:汉哀帝爱贤,与之日卧于殿上,以手~枕贤头。也指❷ 胳膊肘。由于厷作了偏旁,大臂之义便又另加义符肉“月”写作“肱”来表示。○肱,从月(肉)从厷会意,厷也兼表声。读gong,本义指❶ 由胳膊肘到肩的大臂:曲~而枕之。引申也泛指❷ 胳膊:蛇出于其下,以~击之|臣作朕股~耳目|曲~而枕。○胳膊肘的意思则另造了形声字“肘”来表示。如“掣~”。
【组字】厷(𠃋),如今不单用,只作偏旁。 不是《说文》部首。现今归入厶部。凡从厷取义的字皆与大臂或大等义有关。
以厷(𠃋)作声兼义符的字有:肱、宏、弘、竑、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