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铃薯
番薯的别名有40余种。番薯最早被称为“朱薯”。明万历二十一年(1593年)六月初一,陈经纶向时任福建巡抚金学曾献薯藤后又承禀帖:“ … … 纶父振龙,历年贸易吕宋,久驻东夷,目睹彼地土产朱薯被野,生熟可茹,询之夷人,咸称薯有六益八利,功同五谷,乃伊国之宝,民生所赖……”“朱薯”取“红色的薯”之意,也是表达对国姓—— “朱”姓的推崇。
然而,“朱薯”的叫法在民间没有进一步流传,但与之意思相同的“红薯”却广泛得到传布。“红薯”一词用来指称番薯的情况亦出现于明代。明末文人祁彪佳说他“从海外得红薯异种”,在园圃试种,大得收获。祁彪佳所说的“红薯”即指番薯。入清以来,“红薯”颇为流行,如《农学纂要》《 中外农学合编》等著作中都有“番薯,俗呼红薯”的记载。如今,“红薯” 更是成为番薯最重要的别称之一,在整个中国都比较流行。“当官不为民做主,不如回家卖红薯” 可谓脍炙人口,该语最早出自豫剧大师牛得草1979年主演的豫剧电影《七品芝麻官》。
“红山药”也是番薯的早期别名,明代徐光启在《农政全书》“甘薯”篇的开篇便说“甘薯,即俗名红山药也”。日本医生寺岛良安的百科全书式著作《和汉三才图会》中也提到了“朱薯”与“红山药”,通过书中所载的名称“赤芋”“琉球芋”“长崎芋”,我们也可以了解番薯从中国进入日本的路径。
类似“红薯”这种用红色来描绘番薯的情况较多,如赤薯、红薯蓣 、红山药、红芋、红苕、红茹、红茱、红术、红菽、红芋头等。但因为在番薯的品种中,除红皮红肉,还有紫皮白肉或黄肉等,所以不少地方也有“白薯 ”“黄薯” 的叫法,如河北一带多称“白薯”,广西等地则常称”黄薯”。
拔丝地瓜
“地瓜”是番薯最重要且最常用的别称之一 。根据方志记载 ,有清一代 ,福建用“地瓜”指代番薯的案例多于、早于他省,不排除“地瓜”之称起源于福建的可能性。此外,山东、河北、辽宁等北方地区也多用“地瓜”称呼番薯,地方志中常有“番薯,俗名地瓜”之语。笔者认为,北方的番薯多由福建传入,福建在输送番薯的同时,也带去了“地瓜”一名。
四川人习惯称番薯为“红苕”,位于川北地区的西充县因盛产番薯而有“苕国”之称。清代四川农学家张宗法曾总结番薯的吃法,如可“生食、蒸食、煮食、煨食,可切丝晒干收储,作粥;可糖饵,可酿酒”。吃法虽多,但番薯成为主食也是为糊口而行之的无奈选择。清咸丰年间宦居西充的刘鸿典在《西充竹枝词》中便发出了无奈的同情:“喜逢嘉客火锅烧,也识鸡豚味最饶。借问平时糊口计,可怜顿顿是红苕。”
除以上称呼外,番薯还有回回山药、山芋、山薯、山玉、地薯、玉薯、海萝卜、饭芋、蕃瓜、荒薯、番薯蓣、土瓜、香芋、番芋、香薯、荷兰薯、地豆、饭芋、土瓜等别称,多带有明显的地域性质,因影响范围较小,故使用频次不高。
目前,“甘薯”是番薯的中文学名。凡是涉及番薯的官方场合,如学术期刊、图书等一般都称之为“甘薯”,那么为何笔者通篇以“番薯”行文呢?笔者以为, “甘薯” 作为标准名不甚合适:首先我国没有使用甘薯的方言基础,其次历史时期“番薯”的使用更为广泛、普遍,此外“甘薯”的使用容易造成一定的历史混乱。因此,笔者认为应将番薯作为中文标准名。(文内配图均已获得图虫创意授权)
本文节选自《百科知识》2025.8B
,一键下单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